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由「35小時的法國和53小時的台灣」這一篇文章所得到的一些想法

今天下午看了網路上的一篇文章「35小時的法國和53小時的台灣」
http://www.wretch.cc/blog/tsaihsiang/10716022
有興趣的也可以稍微讀一下整篇文章,其實帶給了我現在所要做的生活型態研究非常多的想法,這一篇文章主要是探討所謂的「工時」問題。

因為工時的問題而引發不少社會問題,如過勞死,甚至是出生率降低(每天都加班到三更半夜,哪有時間生小孩阿),現在政府甚至是將出生率過低提高為國安等級的重要事件來看待,但是有沒有想到是因為工時的關係,而造成的影響嗎?

以上言論並沒有任何政治立場,其實坦白說,就是因為這種超時工作以及被現在雇主扭曲的責任制,我才會決定離開職場往學術領域發展,說好聽一點,我這叫做轉換發展跑道。雖然當時決定這樣做,我覺得這是一種逃避的心態,但是回頭檢視我這一年多的生活,我覺得我過的很快樂,活出自我,設計創作的靈感不斷湧現,與之前在業界每天超過10小時以上有時候甚至是超過17個小時坐在辦公桌前想破頭都想不出靈感,然而每天對者螢幕發呆又要裝忙碌的生活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但是離開了業界踏入了學術界,對於產業的實務學習依舊是沒有中斷,因為還是有所謂的產學合作案,所以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學習設計實務的相關專業知識,因此對於教職工作而言,我還是可以教導學生時下的產業實務進行的方式,但比起產業實務,我反而會比較看重想法溝通這一個區塊。

透過想法的溝通可以確實的將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確實的表達出來後可以幫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也因為更加了解自己,所以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認為這是現在台灣設計科系的學生普遍都有的問題,不懂得表達與溝通,過去的我也不懂得表達與溝通,所以經常在一個團隊底下都是狀況外的那一個,也因為這種慘痛的經驗,讓我不斷的學習表達與溝通,然而我不希望我這種慘痛的經驗發生在未來要踏入設計產業界的學生身上,因此在課堂上我不斷的要求學生一定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不希望學生在底下是個木頭人,我希望我的課程可以帶給學生高度自由的課程,因此我很要求所謂課堂上的互動(但是新學期開始以來似乎多數還是木頭人)。

以上是有感而發寫的一些想法,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說,我離開了終日忙碌的產業界後,我找到了自己想要過的生活,雖然在寫學術論文期刊很傷腦細胞,但這何嘗不是思考邏輯的訓練呢,也因為這種高度自由的生活,我也才有那個機會再次參加微笑台灣這一個活動,目前走訪鄉鎮已經突破160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