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來吉部落生活體驗Day2

經過一天的溝通與腦力激盪,其實已經有了些許的靈感,在談到創作前,首先要先說明一下為什麼這個原料會讓我們感到有難度。

原因有以下幾點,這些也成為我們在創作時的規範。

1:檜木取得不易,經濟價值高,所以不希望浪費大多材料,所以盡量必免外觀的切割。
2:希望到來吉部落的遊客,能用這個原料來做木雕創作體驗。
3:遊客的體驗要避免他們去接觸危險機具的使用,因此規劃只提供各號數的砂紙。

從以上三點來看,難度不小,尤其是第二點和第三點,感覺似乎是彼此互相矛盾的。但是即使遇到再大的難題,還是是去面對解決。


這是我們所居住的民宿,晚上已經累到趴了,根本就無心去注意,早上看還蠻美的,而且這民宿也有微笑台灣,看來運氣不錯。

第一天主要是融入家庭生活,透過體驗的方式來了解當地的生活模式,並且相互交換意見與溝通,但第二天就要開始進入到實作階段,要把所想的概念把它實際做出來,這就是快速設計,只有兩天一夜的時間,從溝通討論到動機誘發,以及草圖繪製到實際製作,就是只有這一點點時間而已,而且工具資源完全不像在工廠一樣,要什麼有什麼,全部都要利用在地的所有資源才行,條件非常的嚴苛。

再談到我們這一組的創作之前首先要先說明一下我們這一組的處境,由於我們這一組是分配的陳秀雄大哥家,然而陳秀雄大哥在當地因為是個木雕師傅,所以工具非常非常的齊全,對我們這一組來說可以說是佔了利多,但是呢在製作過程階段,秀雄大哥不斷的被其他組別召喚去協助,而導致了我們這一組瞬間變成了無主孤兒,要獨立的奮鬥,要工具是吧,只有幾把不利的雕刻刀還有磨刀石,所幸在桌上看到了一台小台的雕模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還好在過去曾經有學過磨刀的技術,所幸發揮所長將要使用的雕刻刀好好磨了一下,總算是恢復了鋒利的狀態,但由於欠缺了討論與意見交換的對象,導致了創作突然間陷入的瓶頸,彷彿昨日所得到的一些靈感瞬間又回到了原點,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還是得要如期完工交差,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這是這一次的創作主題,來吉繪馬-心靈之火
主要有五點創作的理念

1:主要創作意向以具有來吉部落象徵意義的山豬進行創意發想。
2:由於昨日的談話有談到阿里山的林業開發與檜木採集與日治時期有著密切的關係,歷史是無法抹滅的,因為這就是一個文明進化的過程,因此在創作上適度的融入日本的文化,經過腦力激盪後,決定以神社的繪馬意相來呈現,之所以選擇繪馬意向,原因在於來吉部落的山豬有著象徵該部落吉祥物的意義,神社的繪馬,具有許願祈福的意義,兩者的關係屬於對等關係,這都是一個心靈寄託的表現方式。
3‧作為繪馬吊式形態時,可懸吊於車內,室內居家等空間,會散發出檜木香,薰陶空間氣氛。
4‧此創作也結合了燭臺的功能,將其平放,成為燭臺,且蠟燭固定於豬嘴中,有著山豬咬著蠟燭的意向,且在蠟燭的高溫燃燒之下,會間接釋放揮發出檜木的精油香,也是屬於心靈寄託的表現方式。
5‧整體造型以塊面呈現,完成初胚雕飾即可,遊客體驗時,可利用砂紙進行研磨,讓遊客有親手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同時在研磨過程也可感受到檜木所帶來的香氣。



以上五點創作的理念雖然內容豐富,但以現實來說,工具資源的極度缺乏之下,所做出來的作品與理念的文字敘述,感覺差了十萬八千里,成為了這一個創作唯一的一個遺憾之處。





但作品還是在時限內完成,所以接下來與當地居民進行作品發表與交流,以完成這兩天一夜的探訪。

這兩天一夜下來雖然創作不盡理想,但從當地居民的生活態度來看,了解到了他們所希望的是要「創造」一個東西,而非「製造」一個東西,什麼是創造?什麼是製造?這個其實可以留待給讀這一篇文章的讀者來好好想想,自然的創造完全將原住民的原始能力與野性力量給呼喚出來,這完全就是回歸到了人類本能的生活型態,我們都被大都市與科技給寵壞了,其實說到底,人類也是這一個自然界當中其中一種動物,到最後我們依舊是要回歸於大自然了,所以原住民所強調的是「食農校育」過著自己自足的生活,這也想到了前幾天與工作室的設計師老頭聊天時他所提出的一句話:「創意是在自然界原則之下所引發的奇想,而不是背道而馳並且扭曲價值觀的設計」,值得我們這些從事設計產業的設計師好好的反省自己過去到現在的所有創作與設計,是否有違背常理,自己胡亂搞出來的。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來吉部落生活體驗Day1

談到了文化創意設計,那些一定要對該文化有足夠的認知,才能夠談其創意,若沒有認知,那麼所提出的想法概念勢必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我給所帶過的學生一個觀念,那就是只要你們想談文化,那麼請先出去走走,流浪個幾天,深入當地親身體驗再來談文化相關的議題與想法。

所以深入在地文化親身體驗,成為了做文創設計的必經之路,雖然這幾年的歲月,有過機車環島,自行車探索台灣西半部,以及參加過微笑台灣探索319鄉的活動,走過的地方的確蠻多的,但是只留下了照片的圖像記憶,似乎欠缺了互動體驗。

這個學期在博士班的修業,由於對文創產業的興趣,因此選擇了由黃世輝教授所開設的「文化產業專論」,課程必須要實際的下鄉,深入部落探訪田調,正好彌補了過去旅程只有走馬看花的遺憾。

來吉部落,是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一個原住民部落,從地圖來看非常的偏僻,即使是離最近的奮起湖,在曲折的山路之下,少說也要半小時以上的車程,就連最近的加油站都必須要到石桌那麼遠,由此可見交通的不便性。但也因為如此,徹底遠離了都市的喧鬧,而成為一處世外桃源。



來吉國小的操場上寫著一些文字,這是鄒族的母語,由於原住民的文化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母語均採用羅馬拼音來表示,這段文字是日常生活的詞句,就像是我們以前唸國小時,在校園常常會看到「請、謝謝、對不起」的禮節用詞一的道理。

校外參訪進行田調的規則是這樣,透過分組的方式,分發到各個家庭,融入家庭生活,了解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帶入設計服務,提供創意巧思構想,並與所分配到的家庭將作品給做出來。看起來好像很有趣,但實際過程會發生什麼樣的互動呢?



來吉部落四處都可以看到的山豬裝置藝術,這與來吉部落的傳說有關,相傳他們的祖先在打獵時追趕山豬,意外的發現這一片世外桃園,因此就在此落地生根,定居了下來,所以對他們來說,山豬也有著另外一層意義,簡單的說,山豬就是他們的吉祥物。



陳秀雄,來吉部落知名的木雕師父,特別介紹他是因為我們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都要跟陳大哥一同度過,並共同的創作。



對於我們這些都市生活習慣的人來說,看到了大型機具,有種莫名的憧憬,想拿起來把玩一下,親自體驗這種感覺。



這些原木,讓我想起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石雕創作,為了就是要釋放石塊中禁錮的靈魂,究竟有多少靈魂被禁錮在這些原木中,很期待這些靈魂能夠全面被釋放出來。



陳大哥果然了解我,感受到了我很想實際操作體驗,所以就讓我體驗了鏈鋸機的操作,難度不高,很快就可以上手,但說實在的,操作這種高危險性的機具,除了要注意安全,全神貫注外,膽子還是要夠大才行,否則被嚇到手軟了,那對於機具的操作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立即換陳大哥親自登場,利落的刀工,完全沒有經過任何的尺寸丈量與計算,很隨心所欲的一刀接著一刀,這完全就是個藝術創作。在之後的訪談對話中了解到了陳大哥對於藝術創作理念,他認為一件藝術創作是不能夠刻意的進行,什麼是「刻意」?所指的是不經過任何精密的計算,完全就是以感性的思維來進行創作,真的是百分之一百的藝術家思維,和我這一個工業設計領域出來的人來說,我們的世界差太多了,因為我已經習慣了用「刻意」手法來做設計了,我們設計都是有事先算計好的。即使是專業領域的不同,但這樣的創作理念也值得另我反思,過於刻意所表現的設計,說到底,只是為了「設計」而「設計」,感受不到他的生命與靈魂,所以感性的表現,相信會帶給設計不少故事意義。



不一會兒的時間,一隻山豬的雛型已經完成



工作還是要做,陳大哥拿出了一大包剛切好尚未加工的木塊,很傷腦筋的表示,還不曉得該如何應用他,之所以傷腦筋,是因為木材的珍貴,看圖面感覺這是個普通的木塊,但其實這是高級的檜木,散發出濃烈的檜木香,一顆檜樹的生成需要經過數百年,甚至是數千年的歲月,拿在我手上的這一小塊檜木,少說也都有數百年的歷史,論年紀,都不知道是幾代前祖先了所以特別的珍貴,這也給我們出了一道難題,因為陳大哥有提出了一些創作上的規範,至於是怎樣的規範,讓我們大家傷透腦筋,就請看下一回合來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