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原創與抄襲

最近有一則新聞有越炒越熱的趨勢,那就是有關於新一代設計展的海報抄襲事件,這個展覽從我過去還是復興美工學生的時代就已經參予過,一直到大學專題,一開始我的確受到新聞報導的影響,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取的行為,但畢竟新一代設計展是陪伴我走過學生時代的大型展覽,也因為有這特殊的情感,所以很自然的每一則相關的新聞與評論文章都去給他關心看一下,但幾乎每一篇都是以一個批評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直到我看到了一篇‧‧‧‧‧‧

http://mmdays.com/2011/05/17/聞創-別創意了,談談原創力吧!/
文章很長,所以想看全文的可以透過此連結前往觀看

在該篇文章中指出:

創意的來源是生活,是所見所聞,每一個創意的背後其實都有跡可尋,既然你我都生活在同樣的世界上,呼吸一樣的空氣,看見一樣的太陽,賞同一顆月亮,我讀過的東西你可能讀過,我看過的東西你也可能看過,是要如何保證你我的作品或創意裡頭的所有成分皆有不同?如何知道多少成分,或是多少比例的創意靈感,是來自不同的泉源?這也是為何常常有人說「不知道為什麼,許多偉大的發明或突破,往往都有兩個以上的人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想到」。
沒有全新的梗,所以真的要檢查創意檢查抄襲,查得完嗎?
那麼,規則或許就不應該那樣訂了,那…
「所有政府單位主辦、協辦所產出的設計品都需提供原始素材來源、發想過程,以及至少三個以上的演化版本以供檢驗。」
這下總可行了吧?
若是覺得這樣是可行的,代表對設計是外行。


目前台灣產業界的設計生態實際來說,有點奇妙,有多奇妙呢?
相信在前幾個月流傳在網路的一篇文章「請尊重設計」就可以指出一些問題。

但其實設些問題都是一個連鎖的問題,在該篇文章指出了三個問題,我也對後面加上了一些個人見解:

1‧設計業主有沒有給足夠的時間給設計工作者做設計,做創意?
一般的業主,總是覺的設計就像過去在做美工一樣,只是畫畫圖,所以時間上視不需要給太多的,往往一個案子到手,就要求你兩到三天就要提交圖面,這也難怪設計師一直在過著爆肝的生活。

2‧知不知道應該要給足夠的時間讓創意工作者做設計、做創意?
這問題其實和第一個問題是一體兩面的,就是覺得設計就像過去的美工一樣,不需要動腦,注意喔,是「不需要動腦」就可以輕鬆的畫出很多圖出來,也因為這樣的觀念,所以不知道要給設計師足夠的時間來去進行腦力激盪與設計發想呈現。

3‧有沒有本錢給足夠的時間讓創意工作者做設計、做創意?
至於這個本錢,以比較現實面的來表示,就是設計費用啦,並不是說我是一個非常貪財的人,但是學設計是為了什麼?不外乎就是要以此技能維生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相信做設計的不偷不搶,就是靠腦力在賺錢,所付出的就是時間與生命,這些都是無形的,但是以現實面來看,到處削價競爭,搞不好一千塊錢就可以幫你畫好幾張SKETCH了,設計一定要搞的那麼廉價嗎?如果那麼廉價,那換句話說,設計師的生命和時間也都很廉價,那這樣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學設計相關的專業技能又是為了什麼?

有過接案經驗的一定都會有這種情形,那就是設計做到最後,根本就不是在做一個設計,為什麼,因為創意都被業主給抹煞掉啦,到最後只能依照客戶喜歡的需求做他要的東西,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當客戶要大便,你就要生大便給他,就是這個道理,但往往做出來的東西,都是介於抄襲與原創之間的模糊地帶。

舉個例子或許會比較了解,今天市面上A公司的A產品熱賣,引起B公司的注意,也希望能夠在市場和A公司競爭這塊大餅,所以B公司就請設計師做出「符合」他需求的B產品與A產品開始競爭,為什麼我要將符合兩字給框起來,因為這個符合,就是介於抄襲與原創之間的因素,擷取A產品的長處與優勢,再加入一點點B產品的巧思,或許只是外觀做個改良,結構稍微換一下,甚至是多個一兩個功能,這種以A產品為主,在加入拼裝式的思想,那麼想請教,B產品有構成抄襲嗎?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地帶。

但有一點我必須給予認同,那就是,這的確是設計導入實務開發最快的方式,今天以這種作法,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一個產品就能夠量產上市了,如果今天要的是從無到有的一個完全創新設計,那麼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相對的也會以倍數化來增加。

所以原創與抄襲,甚至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只要不要逾越那道禁忌之牆,或許都還在接受範圍以內,至於那道禁忌之牆指的就是,什麼也不做,100%給他拷貝過來,跨越這道禁忌之牆的才是應該要受大眾譴責的對象。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轉載:職校不應被只懂理論的博士壟斷-教育應該不一樣


嚴長壽的每本著作,長期踞暢銷排行榜,封面總是他一臉笑意的照片,他也大多以誠摯正面的文字,鼓舞人心;然而,這次他卻斂收笑容,甚至堅持不放自己照片,反而以嚴峻的語氣指陳台灣教育的各項沉?:從家長、老師、學生的問題,到高學歷通膨、技職教育黑洞,以及他最關心的台灣文化未來可能,無一不探討、深究,行文間也罕見地多了分責備求全的火氣。
由於教育議題牽連甚廣、茲事體大,臨出書前,嚴長壽抽空熬夜修稿,反覆斟酌推敲。寫書這半年多以來,他睡得更少、身體更瘦、眉頭更習慣不自覺緊皺。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自喻為「教育局外人」的嚴長壽,願意站出來說一些話?
他在新書的序言記錄下他的心情:「嚴格來說,我是個受正統教育不足的人,我自己甚至沒有念過大學,但我愈瞭解台灣教育問題,就愈焦慮,時而感到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時而感到一種油煎火燎的急迫感;時而為我們正在受教育的孩子們流淚,我眼睜睜地看著台灣過往累積的優勢正在流失,而時間卻不站在我們這一邊。」 
空有漂亮校舍 不愛弱勢孩子

這本書其實醞釀多年了。過去十幾年來,嚴長壽收過無數青年的來信、無助家長的投書、流浪老師教育現場的分享。
他更有機會親自走訪各地觀察瞭解,令他感慨最深的是,看到台灣擁有這麼豐沛的教育資源,卻被錯誤的政策導引,變成畸形發展,甚至白白浪費。空有巍峨堂皇的校舍,但卻沒有熱騰騰的教育現場。
嚴長壽說:「你心痛地看到貧者益貧,富者益富的不公現象;你看到政府願意花10幾億在已經召生不足的學校蓋大樓、做硬體,繼續製造更多的閒置空間,但卻看不到政府願意花錢在刀口上,為弱勢的孩子找到更好的師資,培養他們展現精采的天賦。」
他到一些大學演講時,看到很多精英大學的好學生,資質聰明、談吐自信;但同時,他走到山濱水涯的偏鄉學校演講,卻輕易從台下學生對演講的回應、溝通的過程以及一片茫然的眼神中,發現巨大的城鄉差距。「這麼多學生對未來的茫然,對自己所學的茫然,可是這不是他們的錯,這是政策的錯,」他搖搖頭說。
然而茫然的又豈止是學生,他最在意的技職教育體系,卻也在一次又一次盲目的拚升格的競賽中,遭到無情的摧毀,台灣基礎技術人才在短短幾年內迅速被掏空。(詳見文後書摘)
這些教育亂象,在於主事者根本沒有一個展望未來的大思惟、缺乏教育的核心思想、更沒有實踐大藍圖。有的只是短線的、媚俗的討好權宜性政策。嚴長壽敏銳地觀察到,台灣社會整體精神狀態處於停滯不前,自閉鎖國的因循困境之中,他總括評論說:「即使我在當小弟時,我都常常感到一種叫做『希望』的東西,之前,台灣在經營一種未來、經營一種希望,但現在台灣都只有經營現在,甚至過去。」 
強調經濟發展 不願尊重文化
這種只看眼前,不想未來的心態反映在教育上便是「我們不斷用過時的方法,培養未來的人才」。
教育非但不能走在社會發展之前,還遠遠落後。嚴長壽矛盾地發現,台灣的經濟更繁榮了、民主更進步了、生活更開放了。
但諷刺的是,教育卻愈走愈狹隘,完全忽視既有的文化優勢,「文化曾是我們驕傲的元素,但你卻眼睜睜地看著在教育中沒有被認同,沒有在教育的土壤裡生根茁壯;你看到文藝界有人辛苦經營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可是卻後繼無人。」
因此,嚴長壽將教育拉高到文化的制高點,希望教育能鬆綁自由,分數、名次不再是唯一的標準,而能成為台灣豐厚文化的培植土壤。
在出版這本書之前,嚴長壽累積了多年跟政府建言的挫敗經驗。曾經,他帶著準備半天的簡報資料、幾本國際上關懷青年未來的書籍,以及他無可救藥的使命感向政府相關部門「建言」,然而政權變了幾回,失望則始終如一,他說:「政權、官員換得太快,完全沒有停頓下來,可以好好做事的機會。」
建言罔效,嚴長壽嘲笑自己是「豬頭」之餘,他決定出書向讀者喊話。經過一系列的試探,嚴長壽發覺真正有力量的是「家長」,也就是一大批手中握有選票的「選民」,他認為,「有理想、求改變的家長,他們的反省,才能重塑教育的價值觀,最後以選票改變民意代表,進而改變政府的決策。」 
台灣教育盲目 一再重覆撞牆

嚴長壽眼中台灣的教育現狀,形象化來看,頗似國際知名火藥藝術家蔡國強震憾人心的《撞牆》鉅作。
99匹狼,騰空跳躍而起,像被無形力量牽引著,一個個努牙突嘴往前直衝,像棕色的箭矢般,撞向前方一面透明玻璃上。
牠們姿態各異在玻璃牆上被擠壓著,跌到地面之後,繼續爬起、轉身、重來,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撞牆。嚴長壽說:「其實,我們的教育問題就像這群盲目的狼一樣,即使撞牆了,發現問題了,還是重頭再來再撞一次!」 
嚴長壽深知這本新書絕不能解決台灣教育問題的書,他坦言說:「我只能局部性點出問題所在,但我並沒有能力給答案。我只能把大家的幻想戳破掉。然而不變的主旨是,教育必須是為青年人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
對於這本不同以往的厚重之書,嚴長壽並不擔心讀者難以消化,由於全書嚴詞批評家長、政府及老師,嚴長壽也對後續可能引起的爭議早有心理準備,他說:「書出了之後,我的硬仗才要開始。」
就在出版前夕,《遠見》雜誌獨家摘錄《教育應該不一樣》中的〈技職教育的黑洞〉精華,以饗讀者。
技職教育走偏 技術性勞力荒
想像一下,有一條汽車生產線,有一個調整人身高的工作平台、額外的護背、放大的螢幕字體、更好的照明等等,但員工清一色全是50歲以上的「阿公」,開工前還要做操暖身。嘿,他們組裝的車,可能比年輕人更好、更快嗎?答案是肯定的。
2011年2月,德國汽車業巨擘BMW啟用一座工廠,專為資深老員工設計這樣一條生產線。 五個月後,這條被稱為「阿公線」的生產線居然跌破所有人的眼鏡,產能驟增7%,遠超過其他流程分項的進度,而且整體投資不到2萬歐元(約新台幣80萬元)。可見「老薑」的厲害,他們多年的經驗、純熟的技術以及出色的工作表現,在技工短缺和少子化的今天,顯得無可取代。
阿公們出手,反而成為BMW的品質保證。BMW也決定,將這個世界首創的工作站模式擴展到BMW其他工廠。
其實不只是德國面臨技術短缺,台灣也有這種危機,而且更嚴重。台灣可以真正做事的「技術性勞力」空掉了。
產業界普遍的問題是:目前高職畢業生難以補充基層技術人員的人力需求,甚至連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也不見得具備真正的專業技能,台灣社會正逐漸面臨一種基礎技術能力中空的窘況。
如今不比過去,愈來愈找不到基礎技術人員,如引擎、機械維修的技術人員,甚至好的水電技師都匱乏,連待遇優渥的航空公司,都找不到專業的飛機修護人員。 反觀過去30、40年,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除了知名的大企業外,背後更是由一群沒沒無聞的「黑手」頭家所支撐。
這些占台灣企業界98%的中小企業主,是台灣經濟奇蹟幕後的無名英雄,他們擁有扎實的技術能力,開一家自己的小工廠,憑著一身膽識,拖一卡皮箱凸全世界,英文不夠好,也能用優異的產品力,打開市場,成為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因而打造不少「黑手變頭家」的奇蹟。
但現在,台灣底層這種堅實的技術能力卻被錯誤的教育政策逐漸掏空。 
學校拚升格 學生拚升學
我們先回顧這20多年來高職、專科及科大幾項數字的消長。 1970年代,政府為配合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工業,高職與高中學生比例為六比四。
到了1980年代,為發展高科技工業及石化產業,廣設高職,將高職與高中學生比調高為七比三,這個時期高職成為就業人力最堅實的主力。
然而近10多年來,政府號稱因應知識經濟、產業轉型,技職教育政策也大幅轉向,高職與高中學生的比例又向下修正為五比五。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高職升學率從20年前的10%,這三年大幅揚升到77%的高峰。
在弭平高中、高職差異、延後專業分流之下,高職升學主義抬頭。換言之,有七成七的高職生,念的是職校,但仍以上大學(包括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為目標。
為什麼高職生想要繼續升學?這又跟高等技職教育的盲目擴張有關。政府一方面縮減高職,另一方面,卻自一九九六年開始,大力鼓吹專科改制為技術學院;技術學院改為科技大學,彷彿是一場拚升格的競賽。
這場競賽令原本70多所專科,大幅減少到現今僅存的15所。可是幾與此同時,技術學院卻年年暴衝,自1974年成立第一所開始,2002年已經達到56所的高峰。
現在技術學院減為31所,因為已有20多所專科升格為科技大學,因此,科技大學在過去10年間,由2000年原本11所增加到現今的46所。
大量開放專科升級的結果,加上升等評鑑政策的誤導,大量為求升等的學校,因為缺乏博士師資人力,一時間創造了短暫的「博士假性需求」。
原因在於,政府沿用一般研究型大學的評鑑標準,讓想要升級的專科為了滿足教育部的評鑑要求,大量引進了有研究學歷、卻無實務經驗的博士進入技職校院。這無異表明,職業學校率先迷信學術及博士勝過日積月累鍛造出的實作技術。這是一種盲目崇拜學歷的虛榮,同時助長了高學歷通膨的現象。 
不懂實務的博士 不該教職校
我在本書序言一開始提及的「教育氣球爆炸」絕非危言聳聽。在很多機會,我也大膽藉機向政府各級首長請益、建言:科技大學如果不趕快轉型,勢必造成新一波教育體制大崩盤。
如果我是技職學校的校長,必須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價值。職業院校要有自己的尊嚴和信心,任何學術界老師想進技職體系並不是無條件的接受,照單全收,甚至引以為殊榮。
如果今天一位聲譽卓著的學術型大學教授,要來以餐旅見長的專科學校教市場行銷,對不起,他得證明自己曾在業界服務,市場歷練過,或要求他在兩年的時間,利用寒暑假到各餐旅相關產業,補修業界學分。
再如,一位外文系教授要教「應用英語」,他必須在五星級餐廳或旅行業實際工作,最起碼曾在業界做過深度觀摩學習,才能熟悉業界的行話,否則他怎麼教學生看菜單、點菜?教行銷要去業界看真的行銷推廣什麼,否則怎麼教?而不是只有行銷理論,那跟實務沒有關係。
技職學校不能被只懂書本理論的博士所壟斷,另一方面學生也不是誰考高分就敞開大門,提供豐厚的獎學金,張臂歡迎。我始終覺得,技職學院收一般高中畢業生也必須設立一定條件。現在,我們常聽到某某技職學院,招收到捨棄第一志願的學生,便覺得很有面子,大肆宣傳其辦學績效卓越。
我的看法剛好相反,如果一般高中畢業生告訴我,他喜歡餐飲,那我認為他必須能夠向我證明真心喜歡餐飲。好比曾在飯店打工若干鐘點,並附上扣繳憑單,寒暑假累積的時數超過半年、一年以上,而且對食材的敏銳度、餐飲的概念均有相當瞭解,而且經過負責的廚師背書推薦,這才表示你真心喜歡。
這樣老師教學的時候,才不會讓一群有高職實務基礎的學生,被迫要跟另一群沒有基礎的學生一起從頭再學一次原來已會的技術。這是另一種教學浪費,一種不公平。 
職校教師不應只在校內教學
同樣的,很多專業老師覺得自己有機會從業界到學校,打定主意一輩子蹲在校園當老師,這根本是錯誤觀念。
專業老師的競爭力不在於多會寫論文、多會教學生考證照,能否回到業界才是他真正的「升等考試」。
如果學校的業師出去都找不到工作,沒辦法證明可以在外面生存,就代表他的東西已經落伍了,那他的學生又怎麼會有前途?
我絕對不相信,一位業師可以一教10年,而10年前的東西,可以趕上現今的業界水準。因此,輪調和磨練才是最好的策略。
好比,在學校教餐飲的業師,可以跟夠水準的餐廳與飯店合作。教職兩年告一段落,就到飯店擔任副主廚,而五星飯店的副主廚則可到學校當老師。依據我經營亞都飯店的經驗,我聘用外國廚師,通常每次都只簽兩年合約,兩年後表現良好,頂多再續用一任。第二任期滿我絕少續約,目的就是要逼他們回到原生的土地學習新東西,並找新血進來。
這樣的交流,老師等於替他的學生造就未來,因為技術和人脈都已經預先鋪好路,知道業界需要的人才,也培養出適性通才的學生。
對很多業界來講,讓飯店的廚師去學校教學,趁勢可以將底下的人擢升上來培訓,也可以讓原來在工作崗位的廚師有工作歇息的機會,藉著教學重新整理自己忙碌工作中無法思考的心得,甚至利用學校管道充實自己的不足,即所謂「教學相長」,這樣大家都可以輪調,從學校重新進入業界的老師也可以引進優秀的學生就業,大家互相學習交流,如此一來,才能夠全面提升技職與業界的水準。
教育產品優良 就能吸引學生

假設職校有自信、有願景、有明確的方向,並且堅持自己的風格,如此一流的師資加上深愛這項專業的學生,我覺得這所學校一定會成功。
當教育從賣方變成買方市場之後,我覺得將來學校的定義也會改變。很有可能,未來的學校必須產出、提供更多的「教育產品」出來,學校必須要有各式各樣教學的元素,以更多元的方法來啟發孩子。
例如,廚師也可以選化學課程;文科學生可以修古典物理;設計系學生可以讀材料化學等;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進行「跳躍式」「點菜式」的學習,最後有沒有一張學歷已經不重要。他們甚至可以只選某個學校,某幾位老師的某幾門課程。
所以,我們要告訴學校和老師,如果你的學校陳列的都是雜亂、甚至過期的產品,你只不過是個「學術的雜貨店」,但如果你是專業書店時,等於挑出了特定族群需要的項目,這是關鍵,你可以規劃最好的產品出來,凸顯學校存在的珍貴價值,否則就得被迫下架。(以上為針對職業教育的看法,對於學術性大學各領域自有其學術必要性,個人不予置評。)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RHINO的3D空間觀念

這篇文章構思了許久,市面上有非常多有關3D電腦繪圖的工具書,內容也都不錯,但是為什麼3D還是學不好,是書的問題嗎?還是軟體的問題?其實一些教學經驗告訴我,都不是上述的問題,而是想法觀念的問題。為什麼想法觀念,會影響到3D繪圖的學習?

在談3D繪圖以前,先來了解,什麼是3D

在過去數學的學習,有學到了座標觀念,X軸與Y軸的座標,可構成一個平面的圖案,然而只運用兩軸的座標,以圖面上來看,只是一個平面圖而已,這樣平面的圖面只能算是「2D」。


2D平面座標,X軸代表水平,Y軸代表垂直
 3D可稱做是三次元,或者是三維空間,日常生活中可指由「長、寬、高」三個維度所構成的空間。若是以數學的概念來描述的話,是一個三維的座標觀念,也就是X、Y、Z三軸的座標觀念。

3D立體座標,除了2D平面的X與Y軸以外,另外又多了一個Z軸(空間深度)

那講到這邊,對於什麼是3D,應該都有初步的知識吧。

那為什麼會覺得3D學不好是因為想法和觀念出問題導致影響到3D學習呢?這是因為想法大部分停留在2D觀念裏面所致。想法停留在2D的觀念,這樣子不管怎麼想,東西通通都是平面的,既然是平面的,那要怎麼去掌握他的立體美感呢?所以不管做任何的設計,其實從最初的Sketch開始,就必須要導入立體的觀念去畫這個Sketch,將來在進入到3D繪圖才不至於覺得會太吃力。

也許上述的說法,看過的人或許還會覺得模糊,直接舉一個例子好了。

舉一個鋼彈的頭為例子,在此先聲明,不是我特別喜歡鋼彈,是因為鋼彈的線條,曲面,平面,拿來練習3D真的是再適合不過了。



以這顆頭為例,再來看下列的工作視窗:

 

以RHINO這套軟體來說,工作視窗初使的設定可分為四個小視圖,這個視圖觀念是與工程圖學中的三視圖觀念一樣,分別是TOP(上視圖),座標關係為X、Y兩軸也就是長與寬,FRONT(正視圖),座標關係為X、Z兩軸(Z代表高),RIGHT(右側視圖),座標關係為Y、Z兩軸,最後一個小視圖,則是綜合X(長)、Y(寬)、Z(高)三軸的立體透視圖。

瞭解了視圖所代表的意義,再回到那顆頭:


在3D繪圖軟體裡可以在正視圖的工作視圖中輕易的畫出這顆頭的造型

以平面來說,這是一個很完整的造型,但是以3D的觀念呢?

但是看其他的工作是圖,上視或者是側視,卻顯視一條線段而已(黃線)

剛才的繪圖,只能算是一個平面式的繪圖,相信有Sketch手繪能力的,一定都可以畫出美美的圖面,但這樣的繪圖方式只考慮到2D平面的造型,也就是只運用到兩軸的座標來做線段的定位,那這樣的圖面只能算是停留在2D的階段。


已透視視圖來看,這個輪廓線,完全是平面,沒有任何的立體感

要讓這顆頭有3D的立體感,就必須要運用到第三軸的座標觀念,也就是上述不斷的重複說明的X(長)、Y(寬)、Z(高)三軸的座標觀念。但是該如何藉由線段的繪製與後續的端點控制去設定第三軸的座標,這才是RHINO的3D繪圖所要克服的一大難關。


若是不擅長去控制第三座標軸的繪圖者,有80%以上都會採用最直接的方法「擠壓成形」,但是這種擠壓出來的造型真的是理想中的3D造型嗎?
若是只會透過這種幾壓出來的平面造型來呈現,那這樣多數還是被卡在2D平面的框框裡無法跳脫。

要繪製一個具有立體美感的曲面或者是立體造型,最基本還是在線段的繪製與後續的端點控制上,因為線段是構成所有曲面的一個基本要建。


每一條線段,都有他的座標控制點
 
若是針對控制點的座標位置以及X(長)、Y(寬)、Z(高)的3D空間觀念加以運用,是不是就能夠做出一條理想的鋪面結構線段

 
正視圖線條座標不變,透過線段控制讓線段增加了第三軸的座標,是不是結構線段就跳脫了2D進到了3D階段了

透過調整好的結構線段進行鋪面,是不是就產生出了具有立體感的曲面或者是平面

鋪面完成後,是不是可以透過後續的細部處理,如R角,讓3D完整性更高

這顆頭的其他鋪面造型,是不是可以依此3D座標的空間觀念將他畫出來呢?

相信只要3D的空間觀念建立起來後,任何困難的3D造型在繪製時所碰到的種種難題,絕對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給初學3D繪圖或者是學3D繪圖遇到瓶頸的各位一個參考囉。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基本技能

其實這一篇文章,在寫之前有蠻多掙扎的,我不知道我該不該寫,寫了,就會覺得好像是我在抱怨教書遇到的一些事情然後引發一些爭議性,但是不寫,又覺得無法傳達給學生一些觀念。學習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在於開始的基礎練習,基礎若是打的紮實,在將來絕對是受益無窮,因為任何事情都只是這些基本概念的重組而已。以學習這麼多年的工業設計,經驗告訴我,工業設計的基本技能,不外乎就是以下三點:

1‧徒手繪圖能力:
任何的設計一定都是透過想法的構思,在構思階段想法是抽象的,然而透過文字的方式,將想法寫出來,也只能算是一個概念與動機而以,在字面上看,還是只能去猜想這個設計呈現的感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徒手繪圖的方式,確實將第一時間得到的靈感,用最迅速的方式,直接將想法給圖像化,所以徒手繪圖能力,絕對是學習設計的技能基礎中的基礎,既然是基礎中的基礎,所以就應當要有一定的水準呈現出來,但是我看到的手繪草圖,幾乎是沒有任何的成熟度以及水準,說難聽一點,就是小學生的塗鴉,我完全看不懂在畫什麼,說造型沒有造型,也感覺不出圖面的立體感,因為在手繪過程無法表現出立體感,之後要進入電腦進行3D繪圖那肯定是難上加難。所以一張有水準的徒手繪製設計手稿,除了可以掌握設計物件的一個基本造型外,也可以幫助往後3D建構的準確性,同時也可以幫助概念想法的釐清。


一張有高完整性的SKETCH,就是應該要有這樣的水準
 2‧電腦繪圖能力
現在已經是科技時代,電腦已經完全融入於生活當中,設計也不例外,平面設計傳統的照相打字已成過去,取而代之的就是具有強大功能的電腦繪圖軟體,不管是平面繪圖排版,甚至是3D建構與彩現,都是學習設計在電腦方面的基本能力,但對於工業設計來說,3D建構與彩現,更是重要。這兩個學期,也感謝學校有這個機會讓我能夠擔任電腦繪圖的指導老師,除了經驗的傳承以外,還是希望學生都能夠再電腦繪圖這個技能打下一個深厚的基礎,但是期望越高,是否相對的失望也會更高,這點我不知道,因為我目前還沒有看到所謂的成果,或許到了學期末才會知道,在過去上3D電腦繪圖的課,原則上都會有課堂作業,或許是以臨摹的方式進行3D建構,但這也會發生了不少問題,例如課堂作業,畫一支手機的3D,不難保證畫完這隻手機以後,要學生再畫一個滑鼠,學生就一定畫的出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不外乎就是學生只去死記畫這個手機的步驟,而不去想想在畫的過程,應該要用什麼樣的繪圖功能進行搭配與應用,有這樣的想法,相信往後應對在其他物件的繪製上也能夠得心應手。

因此這個學期採用的方式是讓學生以自由發揮的方式,來進行這個課程練習,但這樣的練習,卻也出現的一些問題,有人問我,可以畫魔人普烏嗎?我不反對,但是要想想,魔人普烏,跟工業設計有什麼關係?

科幻的東西如果要應對在工業設計之上,他會是什麼東西?是概念運輸工具嗎?還是其他,是不是在想,在畫的過程是不是應該要注意到他在造型上甚至是想法上的一個創新性?

運輸的東西如果要應對在工業設計之上,又會是什麼東西?除了外觀造型的臨摹以外,從臨摹之下,我又能學到什麼?例如臨摹機車,我以臨摹的方式去畫出機車,我是不是能在畫的過程中認識機車的結構,他的外觀造型與他的結構又有什麼樣的關聯性,是不是我往後進行運輸工具設計時能夠提供我一些幫助?

一般產品如果應對在工業設計之上,又包括了哪些?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工業產品設計,而不是皮克斯電腦動畫,如果今天學的是像史瑞克一樣的3D動畫,那畫魔人普烏我是絕對舉雙手贊成。

這樣的一個遊艇繪製,是不是就具有造型的概念創新性?
3‧模型製作
從模型製作當中,可以將圖面中的想法,付諸實行將其立體化,從這過程除了可以建構一個工業產品的分件概念以外,對於材質的運用也能夠有一定的認知,雖然說現在加工設備很先進,從最基本的雷射切割,CNC,RP成型等等,都可以實際且0誤差的呈現出來,因此手工模型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人製作了,但不代表就不需要去學習他,應該要學習的是,如何快速且準確的將呈現出他的立體效果,如果是在外面業界工作,今天如果設計一個很不錯的產品,結果BOSS太喜歡了,要隔天就看到打樣,如果遇到這種情形怎麼辦?一般模型廠打樣都要排時程,絕對不可能一天就好,(不要懷疑,在業界什麼事情都是有可能會發生的),是不是就應該要運用模型製作的技術,快速的打樣,迅速的呈現出來讓設計案件能夠迅速推動。

手工模型做的不像外包一樣不精緻沒有關係,但重點是要確實的將產品造形以及尺寸的精確性給完整的呈現出來最為重要
以上的叮嚀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正確的學習觀念,也許我有漏掉蠻多重點沒說的,如果往後有想到什麼,我再來補充吧。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由「35小時的法國和53小時的台灣」這一篇文章所得到的一些想法

今天下午看了網路上的一篇文章「35小時的法國和53小時的台灣」
http://www.wretch.cc/blog/tsaihsiang/10716022
有興趣的也可以稍微讀一下整篇文章,其實帶給了我現在所要做的生活型態研究非常多的想法,這一篇文章主要是探討所謂的「工時」問題。

因為工時的問題而引發不少社會問題,如過勞死,甚至是出生率降低(每天都加班到三更半夜,哪有時間生小孩阿),現在政府甚至是將出生率過低提高為國安等級的重要事件來看待,但是有沒有想到是因為工時的關係,而造成的影響嗎?

以上言論並沒有任何政治立場,其實坦白說,就是因為這種超時工作以及被現在雇主扭曲的責任制,我才會決定離開職場往學術領域發展,說好聽一點,我這叫做轉換發展跑道。雖然當時決定這樣做,我覺得這是一種逃避的心態,但是回頭檢視我這一年多的生活,我覺得我過的很快樂,活出自我,設計創作的靈感不斷湧現,與之前在業界每天超過10小時以上有時候甚至是超過17個小時坐在辦公桌前想破頭都想不出靈感,然而每天對者螢幕發呆又要裝忙碌的生活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但是離開了業界踏入了學術界,對於產業的實務學習依舊是沒有中斷,因為還是有所謂的產學合作案,所以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學習設計實務的相關專業知識,因此對於教職工作而言,我還是可以教導學生時下的產業實務進行的方式,但比起產業實務,我反而會比較看重想法溝通這一個區塊。

透過想法的溝通可以確實的將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確實的表達出來後可以幫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也因為更加了解自己,所以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認為這是現在台灣設計科系的學生普遍都有的問題,不懂得表達與溝通,過去的我也不懂得表達與溝通,所以經常在一個團隊底下都是狀況外的那一個,也因為這種慘痛的經驗,讓我不斷的學習表達與溝通,然而我不希望我這種慘痛的經驗發生在未來要踏入設計產業界的學生身上,因此在課堂上我不斷的要求學生一定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不希望學生在底下是個木頭人,我希望我的課程可以帶給學生高度自由的課程,因此我很要求所謂課堂上的互動(但是新學期開始以來似乎多數還是木頭人)。

以上是有感而發寫的一些想法,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說,我離開了終日忙碌的產業界後,我找到了自己想要過的生活,雖然在寫學術論文期刊很傷腦細胞,但這何嘗不是思考邏輯的訓練呢,也因為這種高度自由的生活,我也才有那個機會再次參加微笑台灣這一個活動,目前走訪鄉鎮已經突破160個囉。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再次微笑

這是第二次參加這一個活動,還記得第一次參加這一個活動大約是在2005~2006這段時間,手上拿著微笑護照,走到哪章就蓋到哪,只是盲目的一直蓋章,除了蓋章還是蓋章。似乎沒有想那麼多。
 
記得當時要出發蓋章,因為太興奮了,所以當機車離開了住家的巷口,油門馬上給他催下去,結果就在下一個路口遇到可愛的條子杯杯,因此含恨吞下人生第一張紅單。



今年年初在7-11的書報架上再次看到了微笑護照,讓我想起了當初為了蓋章的瘋狂行徑,心想年輕真好,如果我今年再次參加這一個活動,我可以蓋幾個章呢?

過去蓋章時的數量總共有319顆章,因為全台灣有319個鄉鎮,但是今年總數有368顆章,因為在過去只有算鄉鎮市而已,像是直轄市還有一些獨立的院轄市如基隆市,新竹市等等都沒有微笑章,如今這些直轄市還有獨立的院轄市所有的行政區通通加入,所以整個微笑章的數量就多出這麼多,因此今年的護照上面就寫著  319鄉+  這樣的字。


2005以及2011微笑護照,2011的微笑護照總共有四種顏色


這算是一種自我的挑戰吧,從考上博士班,踏入教職開始,其實我一直給自己一個非常忙碌的生活,也曾經差點喘不過氣,拿到了今年的護照,一開始沒什麼感覺,但是當出發後蓋下第一個章以後,我在心中問自己,真的有必要讓自己過這麼坎的生活嗎?

我想從蓋章的旅程,應該可以得到很多的想法吧。